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原书风 中原画派背后的危机思考——河南书法前进中的解读
中原书风 中原画派背后的危机思考——河南书法前进中的解读
点击数: 5457 发布时间:2014-04-11

     核心提示:近二十多年来,在河南省几代书协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河南书坛的知名度逐年提高,由书法大省发展为书法强省,已经是中国书坛的公论。繁荣之下,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其实任何事物正象黄炎培先生论国家兴衰的周期规律一样,“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国家如此,书法亦然。
     又如前任书协主沈鹏先生的《笔殒》诗中所说“辉煌盛世安居日,毋忘思危夕枕戈。”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艺术多元激荡的背景下,河南书法的辉煌,很容易让人沉浸在欢乐祥和之中。而不思霸悍的中原书风所隐匿的危机。
     近日记者经过长时间的调查,采访,写出此文。意在拂去明星的微尘,更好地发展河南书法。
    解读中原书风背后的危机
   ——河南书法前进中的思考
1、撼人心,沉甸甸的古代河南书法积淀
    由于河南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南自古及宋就是中国书法的重镇。河南安阳是中国甲骨文的故乡。甲骨文作为基本成熟的汉字,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用笔、结体、和章法,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书法第一笔。河南开了中国书法的先河,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领域中第一种书体的产生。又加上郑州、安阳、郾师等都曾经是商王朝的都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是当时人们重要的活动区域,先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简朴古拙的青铜铭文。这些铭文就是金文,是秦代小篆的前型。
    出生于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的千古一相李斯,上书秦始皇统一文字,创立小篆。李斯从容雄浑,方圆绝妙的小篆书体得以处处刻石,不仅显示了秦朝威服六国后的强大,而且李斯因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家书法家而光耀千秋。
    出生于河南郾城县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这位文字学,训诂学,语源学的开山祖师,它所著的《说文解字》为后世书法艺术评析字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堪称中国汉语史上一部空前绝后的学术著作。
    东汉时期出生于河南开封的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蔡邕,不仅擅长篆书和隶书,而且独创了飞白书,他的隶书被称后人称之为“八分”,赢得了“八分圣手”的美誉。其女蔡文姬也是一位著名的女书法家。
东汉末年,河南禹州人刘德昇首创行书,开创了中国书法由楷入行的先河,被誉为“行书之祖”。
    三国曹魏时期,河南许昌人钟繇在中国书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创了中国书法由隶入楷的新貌,首创了楷书。被后人称为“楷书之祖”。也是中国文人书家有可靠墨迹传世的第一人,与张芝和王羲之齐名,被后人称为“钟张”、“钟王”。其子钟会也是一位书法大家。
    北魏开封书法家郑道昭所书气势豪放的《郑文公碑》,横扫一世之妙,被称为圆笔“魏碑之祖”。和书圣王羲之合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南北二圣”。
    河南洛阳龙门的浑厚雄强的《龙门二十品》,为中国魏碑书体的正宗。其对世界东方书坛的影响之深,之广一直延续到现在。
    唐朝时期,河南禹州的禇遂良以丰丽妩媚的唐楷书法被后世誉为中国书坛上的初唐四杰之一。
    北宋时期,由于皇帝对中国的书法的钟爱,古都开封成了中国书法的中心,宋太宗赵光义、宋仁宗赵祯、宋徽宗 赵佶、宋高宗赵构都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一笔。而且刻帖之风盛行。留下了《淳化阁帖》和中国古代书法的汇录的《宣和书谱》两部著作。涌现了苏、黄、米、蔡“宋四家”等独步当时的书法大家。
    然而,随着南宋中国经济政治中心的南移,河南的书法处于衰落地位。尽管薪火有续,然而实难找到在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大家。直到明末清初河南孟津“神笔王铎”的出现,河南书坛才开始慢慢地复苏,作为降清的贰臣,他的人格受到攻击,可是他的书法成就,依然被后人誉为“觉斯书后更无书”和 “五百年来无此君”。
2、莫遗忘,近现代中原书法的一次鼎盛
   清朝末年,西风东渐,人们自由度大大松动,加上包世臣、康有为等书学理论的倡导等原因,导致了中国书法碑学的振兴。中国的书法界出现了“尊碑抑帖”的局面。以至于出现了“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的时代。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中国的书法界,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在厚重的河南形成了碑帖共炉的局面,产生了一批书法大家。他们有的崇碑,有的习帖,有的碑帖互融,形成了中原近现代的书法风格。
   从清朝末年到上世纪80年代河南的一批书法家,不管是书法家的创作水平创造精神,还是整体书法家个人学养,都无愧为河南书坛的一个强盛时期。尽管那时候还没有书协会组织,但是他们的书法作品足以让中国当今书坛的当红书法家为之汗颜。如果说中原书风,他们才是中原书风的代表。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这些书法家却少为人知道,当今一些书法家的浮名完全掩盖了他们。甚至他们的书法作品,也难以看到。他们完全走进了历史。
    以书法重镇开封为例,记者在为此文采访时。一位开封籍的书法家朋友,听说记者要写此文,满脸的不悦。他说:“你写我们老家,我很伤心。现在开封的书坛除了几位老先生支撑着,现在我们的书法水平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但这又是无法挽回的事实。”他讲述着近现代开封书法家的名字,向记者推荐一本《21世纪开封书法作品集》,让记者去领悟开封的百年书法。
   “常茂徕,道光50年的拔贡,是清朝的历史学家和金石学家。
    李鹤年,是清朝道光二十五年的翰林。河南的巡府,书法得颜真卿的神韵。
    李铁林清朝的翰林,光绪十四年任祥符县的知县。
    祝鸿元民国时期开封著名的书法家。
    丁康保民国八年开封县的知事,精研书法。有书论《静宦墨忆》传世。
   靳志清光绪二十四年进士,留学英法归国后历任总统府秘书,国民政府秘书,并出使英、法、荷、比诸国。解放后任河南省文史馆员,擅章草。……”
    此外关百益、张乐天、朱芳圃、李培基、张贞、张景房、李子培、陈玉璋、武慕姚、李白凤、于安澜、武宪斌、谢瑞阶、傅戈隐等一百多位去世的近现代书法大家。他们有的是清朝的遗宦,有的只是出于对书法的爱好而终生挥毫不辍。可是开封这一大批书法家却逐渐为人们所淡忘。正如中国书协理事、开封市书协主席王宝贵先生为此书作序时的肺腑之言:“二十世纪的一百年,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可谓一瞬。而当我们着手收集整理开封这百年的书法作品和资料时,才感到是那么漫长和遥远。我们曾为搜集不到一位世纪初知名书家的作品而沮丧。为一位兼擅多种书体的书家尚却其一种书作,不能全面反映其水平而遗憾。更为一件为此心动的书法精品,竟不知其作者就是开封书家的孤陋寡闻而汗颜。也为‘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废工夫’的意外收获而兴奋不已……”
    其时象开封的这样的书法大家,其它地市还有很多,象商丘的袁汝长;周口郸城县的朱炎昭,项城县的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新乡辉县的史春荃;河南固始县的秦树声、张玮;河南安阳的马吉章;河南南阳的董作宾等,他们书写了河南书法的一个强盛时期。他们的取得的成绩,迄今还没人超越。他们哪一个的书法水平不是独步书坛的大书法家?
3、速抢救,莫让老书家抱憾离去
   当下国家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工程,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着。河南书法界也应该开展这样的抢救活动。书法作品是书家一种心迹的天然流露,是书家才、德、识、健的长期集成。一些老书家无法摆脱旧文人的那种清高,而洗心蛰居,闭门谢客。有一些老书家,因为人生不遇或因为看不惯当今书坛浮躁的现状,长期不参与外界活动,随着这些老书法家逝去,他们毕生的血酿之作流落在书家、收藏家的后人手中,由于后人改行,不懂或无条件保存书法作品,因为虫蛀等自然破坏,再不抢救,则面临着消失。加上作品分散,书法家的史料、笔记、手稿、照片等的收集工作没有跟上,对现在和今后河南书法史的研究、编写、出版都带来困难。
一些书家,生活困苦,自己出不了书。但是他们的书法作品,却让人震惊。
    豫南一位名叫戴南园的老书画家,幼承家学,拥有雄厚的旧学根底,在西安黄埔军校18期求学时,曾听冯友兰、林语堂讲课。留校后为教官。他一生坎坷,在戎马生涯的岁月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练习书法,全凭着理智和感悟,走进中国书法的殿堂。解放后在家过着点瓜种菜的生活。1984年,全国第一次殷墟笔会开幕时,他以一个社员的身份赴会。为了糊口,他站在桥头上卖春联为生,留下了他当时生活的写照:“纷纷瑞雪岁岁新,十日无人来问津。指僵墨凝熄炉火,面扑风雪冷透心。文人之末末中末。儒生呺腹鬻诗文。君子固穷当积德,寒士一联降一文。”可是他的书画,诗词,书画理论。让众多的书家难以企及。他50多万言的论书画著作《园庐集》、《园庐书法随笔》、《书法絮语》、《书画絮语》、《论书绝句》及诗词等耗尽毕生的心血,因无钱出版却束之高阁。书画展览成了晚年的一件心头大事。象戴老先生这样一辈子出不了一本书法集,办不起一次展览的书画家大有人在。而有的书法家却出版了无数本,简装本出过了,出精装本。展览办遍全国,一直办到中国美术馆。甚至自己用的宣纸也是让厂家特制定的,还为自己建下了自己的艺术馆。以期名垂后世。

 

 

    一位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书学理论家告诉记者,一些水平并不怎样的作品却堂而皇之地进了国家的最高馆藏,难道这些是我们的后人将来要研究的这个时代的作品,所看到的却是这些“南国先生”?
趁着一些书家离开我们不久,我们还能找到他们作品,应该组织收藏这些作品。
   象开封桑凡、李逸野等书家已经年近八旬。河南固始的李乾山楷书等硕果仅存的老书家的作品。都应该及时抢救。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作为河南收藏机构的美术馆已经开始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
4、快减负,还原书法的本真
    在古代,书法本是文人茶余饭后的余事,文人们把书法当成了“壮夫不为的小道”。甚至两汉之前,书法作品多不署名。甚至近现代著名的书法家溥心畬、林散之、高二适等都把自己称为诗人,把书法当成余事,而慎称书家。书法发展到今天,这种东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已经脱离了古代书法家抒发情趣,陶冶性情的方式,而是赋予了太多的功利。
     由于书法,这种艺术离实用越来越远,年轻的书家,也不愿意走书法循序渐进的路子,而是背离书法的创作规律,片面地追求一种速成。偶有成绩则混入笔墨场中,走入市场。自己的名片上打满了各种各样的头衔,利用虚名一年四季在笔会上赶场,疏于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很难有精品出笼。一些书法家,原本是下过苦功的,可是耐不住金钱的诱惑,最终走入歧途。在历次国家级的展览中,都可以看到一些书法家作品中错别字的现象。能象前人那样,提笔作诗者,实在是太少了。足以看到当今这些书法家文化修养的匮乏。
    一些书法家,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去追求粗、怪、狂、野的书法,制造视觉的冲撞。炒作概念和世界接轨。更有甚者,一些书法家,动辄百米长卷,千米长卷,甚至于万米长卷,申报吉尼斯世界记录。记者曾经接触了一位写万米长卷的农民书法爱好者,宣纸一刀一刀地往家运,墨水用桶来计算。还亲自买了一台装裱机,其完成的万米长卷,字体千篇一律,毫无生气。他向记者倾诉了自己的苦衷,当时自己向乡亲们夸下了海口。如果失信于人,则面子上过不去。就捏着鼻子写了下来。虽然后来打破了世界记录,可是却留下了一车废纸。书法创作是不能蛮干的。现在书法界的超常的浮躁已经对中国书法伤害很深。各级书协是本是一个民间的团体,可是现在人们附加了太多与艺术无关的色彩。据记载“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南分会筹建之初,担任书协主席的谢瑞阶先生就明确地坚持学术团体专业化的建会方针。以他的声望和耿直,曾经多次告诫一些退下来的党政干部不要到书协任职。他好不客气地说:那里是学术团体,应该是专家们呆的地方,你们如果对书法有兴趣,可以去向专家们请教,但不要干扰他们的工作。”但是现在可以看看,中国的各级书协,有几个没有党政领导担任顾问的。更有甚者在河南一地市书协的换届选举中,除主席,秘书长外,副主席就有14位。尽管有的是社会兼职,但这种现象还是值得深思的。
    书法家大都是通过自学成才的,作为书法大省的河南,除河南大学之外,高校开设书法专业的有几家?书法高等教育现状与河南千百年的书法积淀很不协调,由于书法教育的滞后,导致了艺术审美的庸俗化,错位化。包括收藏领域人们鉴赏知识的匮乏,导致了鉴赏的失衡和误区。在人们的眼里,形成了书协主席的作品比副主席的好,常务理事的作品比理事的好,中国书协会员的作品比省级会员作品好的思维定势。一些民国期间的功力深厚的老书法家根本不是什么会员,还有一些老书法家由于后来疏于展览和交流,至死都背着省级会员的头衔,你能说这些书家的作品不好?
    就在记者写这篇文章的同时,传来一则令人振奋的最新消息“河南大学生,必须上鉴赏课”的消息。
5,要慎防,不让频来的展览成为恶之源
    据记载,书法作品的集中展示肇始于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1936年故宫博物院在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上,当时展出了诸如苏、黄、米、蔡等古代书法家的作品。首次的当代书法展览是1957年,由北京的中国书法研究会章士钊、陈云诰组织的“中国书法展览”,赴日展出。书法展览的历史虽然不到百年,但是发展到今天,达到了如火如荼的境地。
    书法通过展览,进行交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它带来鲜花的同时,也带来了杂草。中国每一次大型书展之后,都会出现有人欢喜有人忧愁的现象。尽管对评委的公正性产生了质疑。但是每一次书展之后,都会对中国书法的创作起到一定的“导向”。于是一些青年的书法家,忽视书法创作的门槛和规律,迎合评委的喜好,本来自己有良好的功底和前途,却中途改弦易辙。尽管展览了几十年,迄今,中国的书法展览还未推出一位堪与王铎等划时代的古人比肩的大师。现在的书法展览是越来越多,可是作品给人的感觉却越来越差,没有了古人文人书法中的静气和温润。其主要原因就是书写者,是抱着获取的心理的。办展者也是本着目的而来的。在世的老书法家,现在已经普遍不参加任何展览,面对当今展览状况有人说,现在的全国展越来越象青年展。
    针对中国书坛的现状,正如书画家戴南园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当下市场经济活跃,如水银泄地,无孔不入。对与艺术家的评价日益被艺术以外的因素所控制,如经济的、政治的、社会活动的、拉帮结派的……因此对艺术家的人格要求越来越低限,弱化,好像一个艺术家的成就都是靠钻营或市场运作而得来的。如果你有这种想法或行为,你可扪心自问,对照自己,是人格、是家、是钱、。自己的地位声誉是否与自己的才情,书艺创造力相匹配?”
6、要确立,中国清明的书学氛围
    当今中国学术腐败,学术泡沫已经不是什么怪事。在书法领域同样也存在学术泡沫。记者曾经读过多篇一位在国内很有名气的书法家的书法理论文章。读他曾经给一位书协领导写的文章,通篇写的象表扬稿件。掺杂了许多个人的要素,大大的背离学术理论的范畴,完全夸大了这个领导的主观能动性,把所有的成绩,强加在这个领导的头上,磨灭了前几任领导的功劳和整个集体所做出的贡献,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同样在河南理论界也存在这种现象,一些书法理论家碍于人情关系,成了地地道道的吹鼓手。
   由于理论家和一些不负责的媒体掌握着话语的霸权。导致了书学理论的失衡。因人情左右学术是书法的悲哀。作为理论家应该把握着“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度。
    如今经过河南几代书协领导的努力,河南书法与辽宁、江苏成为书法三强。张海成为中国从地放走出的第一位书协主席,势必对河南书法今后的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正如中国书协理事宋华平先生在中国书协全国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所说“处理好老、中、青三代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
    河南书法一定会继续健康的向前发展。